当代年轻人正在集体抛弃信用卡。
根据央行的数据,2022年至2025年,全国信用卡总量从8.07亿张锐减至7.15亿张,三年蒸发近一亿张。仅去年一年,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共减少了4000万张,今年上半年又继续减少了1200多万张。
银行方面的说法是主动刺破规模泡沫,所以要削减睡眠卡的比例。
但这也没法解释为什么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和交易量也在同步减少,在最早披露半年报的14家上市银行里,信用卡贷款余额相比年初已经减少了近2000亿。有12家银行还公布了信用卡的消费金额,半年合计11.47万亿,同比少了1.42万亿。其中,中国银行、光大银行更是以超过18%的降速,排在首列。
很显然,信用卡正在经历数量和交易额的双重暴击。
曾几何时,信用卡还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,银行不用过多宣传就有客户主动要求办金卡白金卡。后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,连钱包都已经断舍离的年轻人也不会专门把一张信用卡塞兜里。于是,银行开始另辟蹊径,跟IP合作开发联名卡来专门吸引年轻客群。
当信用卡蹭上了大热IP,流量小生小花粉丝就蜂拥而至。像2006年发行的国内首张HelloKitty信用卡,首年就突破了2300万张。后来信用卡又开始和外卖、电商、商场、超市、游戏大厂强强联手,附赠的各种小福利也算是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,国内信用卡总量一时间突破了8亿张。
可问题是,信用卡的交易额却并没有随着卡片数量同步上升,习惯用信用卡的人还是集中在80后一代,95之后的年轻人依旧是只开不用。
90后信用卡使用率五年暴跌29个百分点。在街头采访中,年轻人给出的理由直白得残酷:“逾期2天罚息1000元,比高利贷还狠”、“扫码支付直接绑储蓄卡,何必多此一举?”《2025中国年轻人消费报告》显示,63%的Z世代认同“有多少钱花多少钱”,超40%的人主动销毁“睡眠卡”。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,“注销信用卡”话题浏览量达2.9亿次,衍生出“打卡销卡”挑战。
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跟经济环境有关,毕竟10年前经济飞速发展,民众乐观的将自身的杠杆率从30%多推升到了60%,信用卡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现在大环境已经不大适合过度超前消费了,民众开始主动去杠杆。想象花钱一时爽,还款火葬场的情景,把钱攥在手里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。
更何况对于收入偏低的年轻人来说,相比额度少的普通卡,花呗借呗给的都比他大方。而权益好些的白金卡、钻石卡,年费手续费都不低,尤其是以前冲着用卡送积分的那批人,现在发现银行附赠的服务和积分能兑换的产品也越来越少了。
看看网上统计的各种银行积分问题,总感觉是为了吸引用户办卡而设的迷魂阵。
用卡的人少了,银行的信用卡利息收入自然就要大打折扣,上半年中信、光大、华夏等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营收全都是2位数的下滑速度。
但对银行来说,更糟心的不只是没人用信用卡,还有没人还信用卡,从2003年开始,国内信用卡不良贷款总额就开始加速增长了,去年底已经到了1239.64亿,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会成为银行的坏账。
今年以来,很多银行只能将信用卡不良资产打包出售,来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。以华夏银行为例,上个月转让了7个项目,本息总额接近108亿,但公开竞标只标了2.45亿,相当于0.23折甩卖资产。
而这只是业内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缩影,信用卡业务是一个能感知到冷暖变化的重要风向标,年轻人远离信用卡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,水面之下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,是居民财务结构的优化,是银行巨轮正在调整航向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